从格林、蒙森到尼采: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理念、争议及其对数字人文的启发
从格林、蒙森到尼采: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理念、争议及其对数字人文的启发

从格林、蒙森到尼采: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理念、争议及其对数字人文的启发


标题: 从格林、蒙森到尼采: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理念、争议及其对数字人文的启发


作者: 程林


第一作者: 程林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德语系


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


发表日期: 2022-09-01


论文摘要: 19世纪下半叶,德国语文学走向鼎盛的同时也暗存危机。格林讨论了“精准科学”和“非精准科学”(如当时的语文学)的差异,并预言后者不断走向精准的趋势;蒙森的“大科学”实践虽无智能技术支撑,但以历史实证精神为引导,通过人工集体作业建成文献库,具备了数字人文基础工作的实证性、工程性、开放性、协作性以及面向未来等特质。尼采却认为这种历史实证语文学割裂了古典语文学与教养、当世生活的联系,但尼采式语文学也难逃争议。19世纪德国语文学怀揣“精准人文”的愿景,催生了数字人文基础工程思维的史前萌发,而围绕实证或阐释引发的争论也为当今数字人文讨论带来了启发。当今人文学术可从传统阐释与数字技术方法的理念碰撞、宽容互鉴和融合创新中受益。


知网阅读链接: 点击跳转






提示:本站使用最低限度cookies来确保基础功能实现。 View more
同意
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