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专栏
白居易七言诗特殊句式探考
谢思炜 / 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通过调查白居易七言诗在句式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化,文章总结出一系列违反七言句通常节奏的类型,有使用多字词、两字组合、后四字介宾结构、第五字使用助词或连词结构造成的主要节点变化(打破四三节奏句式),还有位于上四字之内的一三式、三一式、一二一式的次要节点变化。从杜甫到白居易,七言句式处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白居易对此有颇多贡献。 关键词:白居易 七言诗 特殊句式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阅读《全唐诗》:文学史、主题模型、散度度量
皮特·布劳德韦尔 / 美国斯坦福大学交叉研究中心 陈 威 /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大卫·谢帕德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学术创新实验室 曹瀛月(译)/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文章处理的问题关涉到文学史数据的全面性和选择性,并不希求解决文学史叙述不可能性的问题,只希望从计算机视角出发重新阐释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全唐诗》,它是有清全盛时期编定的唐诗总集,体量庞大、收诗完备。《全唐诗》收录的海量诗歌
诗歌声音的计量分析与历史秩序
李飞跃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郝若辰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诗大序》以“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描述原初诗歌的生成。由于音声材料不存,声为律所节构成音韵、音韵通过生理传导令人兴会感动的过程有赖今人设法还原。音韵学、诗律学乃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实现了极大的推进,然而我们仍不愿停止设想,借助当下的技术手段和全新视角,还原与阐释“声音—意义”“节律—情感”的组合链条,还有哪些踵事增华的可能? 卡尔维诺在论文集《文
关于制作我国古代经典标准化电子文本的倡议
苏 芃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代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小到每时每刻使用的词汇,大到中国人的价值观,都离不开古代经典,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汉字文化圈,更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将古代经典进行现代性转化,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近代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废止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文言几乎淡出了大众生活,但是古代经典依然备受瞩目,作为人文
系列笔谈之五:古籍专题资源库的建设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包平(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方志物产知识库实践与思考 我先从三个小问题谈起。 第一,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地有多大”能够精准测量出来,但是“物有多博”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字。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尤其是微生物的演化,很多物种是难以被精确计量的。但是,对于肉眼能够观察到的物种,我们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以及是否能够从历史文献的角度为物种的演变和消长提供一定的线索呢? 第二,“一
美国文学与世界:太孤立,太隔绝
马修·威尔金斯 / 美国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陈大龙(译)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摘 要:美国作家很恋家吗?他们是否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美国自己的事情和环境上?在自我关注的程度上,美国文学整体上与其他国家的文学有区别吗?考察1850年至2009年间出版的100,000多册美国、英国和其他英语小说中所使用地理词汇的分布情况,正是要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解决相关的民族文学身份问题。主要发现有四点:美国文学始终比英国文
经典、细读与方法的演变
马修·威尔金斯 / 美国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陈大龙(译)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我有一个出发点:经典是存在的,而且我们应该对它们做些什么。数字人文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但前提是我们愿意重新思考我们数字研究中的重点,强调定量方法和它们所依赖的大型语料库。 直到最近我被一个年长的同事责备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关于经典存在和有必要对经典开展研究这个主张是危险的。他说我这个主张已经过时30年了。他的意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