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

当数字人文遇到个人生命史

——浅谈数字人文的局限 成一农 /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摘 要:“个人生命史”的研究涉及到对“弱者”生命历程的描述,以及对他(她)们所思、所想和所感的阐述,即对其“同情之理解”。虽然数字人文在描述这些“弱者”生命历程时能提供极大的帮助,甚至可以有助于研究者就各种角度对他(她)们“同情之理解”,但由于研究者无法真正地“同情之理解”,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数字人文依然只能有助于对“史实”的归纳、分析和解释。不仅如此,即

系列笔谈之三: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张晓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我主要介绍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这个平台的建设是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研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研发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要先介绍一下该系统的研发过程。该项目组中方负责人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老师,美方的项目负责人是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包弼德先生

系列笔谈之二:古籍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徐永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从传统古籍数据平台到智能古籍大数据平台 这几年,我主要从事结构化数据的建设工作,主要涉及“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及“智慧古籍平台”的建设。因此,下面主要介绍我对于从传统古籍数据平台到智能古籍平台转变的认识以及一些个人的试验性工作。 第一点,古代文献的价值。做事情要师出有名,做智能的古籍大数据研究必须对古代文献的价值有所认识。我将古代文献的价值概括为三个方面:认识价值、

系列笔谈之一:智能时代古典文献学的机遇与挑战

编者按: 古籍传承保护是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古籍传承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注入了新活力。为集中探讨智能信息环境下古典文献领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平台,古典文献研究新方向,古典文献教学新变化,古籍整理出版新趋势,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主办了“古籍智能信息处理”(以下简称“古籍智能”)系列研讨会,并在腾讯会议等平台同步直播,平均在线参加人数超

按图能否索骥——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一点思考

李惠 /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社会网络分析是整合了社会网络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一种范式,已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网络内部个体或群体的重要关系与行为模式,探索网络全局的组织架构和演变规律。文章从网络研究中常见的无标度现象、中心性度量和社区发现这三个问题入手,研讨具体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探究可行的解决路径,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对历史网络的结构化处理、记录与分析

傅君劢/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学系 王宏苏/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项目经理 摘 要:文章对CBDB的发展概况和数据结构予以简要说明,并着重介绍CBDB在历史网络研究方面的价值。通过从历史文献中提取越来越多的数据,CBDB对网络研究的价值正在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是关系型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CBDB共收录了47万名中国古代人物的生平信息。CBDB的独特之处在于,用户可从数

The TextPAIR Viewer (TPV) 1.0: An Interactive Visual Toolkit for Exploring Networks of Text Alignments and Text Reuse

Jeffrey Tharse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lovis Gladstone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 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 —Julia Kri

《唐语林》中对话网络的可视化和统计分析初探[1]

秦 颖 / 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人文与宗教研究系及历史系 摘 要:文章以《唐语林》中的“语”为研究对象,构建对话网络,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网络图呈现一系列以唐帝王为中心的“文本性时间聚集”,表明《唐语林》中“语”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君主和少数重臣。节点度分析进一步聚焦了几位身处唐室兴衰转折点的帝王,特别是玄宗及其后的中晚唐君主。这与唐代轶事于安史之乱后开始崛兴的历史现象相契合。点击度分析则彰显了一个有着网络

从唐小说中的空间交互看都城长安的社会感知变迁

马昭仪 / 天津大学建筑学、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何 捷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通讯作者) 刘帅帅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 要:文章利用当代人文地理学在大数据研究中提出的“社会感知”(social sensing)概念,运用网络科学以及基础统计方法,对唐小说中人物移动的“起点—终点”(OD)信息进行分析,以揭示此类小说中都城长安的空间逻辑和社会结构。基于155篇长安小说中

提示:本站使用最低限度cookies来确保基础功能实现。 View more
同意
拒绝